【沆瀣一气的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两个人或几个人在思想、行为上非常一致,彼此配合默契,甚至带有某种不正当的联合。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典故,原本用来讽刺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勾结,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贬义词。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沆瀣一气 |
拼音 | háng xiè yī qì |
出处 | 唐·孙光宪《北梦琐言》:“李殷、崔昭纬,皆以权势相结,时人目为‘沆瀣一气’。” |
本义 | 原指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与考生相互勾结,营私舞弊。 |
引申义 | 现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合作默契,但往往含有贬义,暗示其行为不正当或有共同利益。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些人之间的不当联盟或合作。 |
二、成语来源
“沆瀣”原是两种夜间的雾气,古人认为它们在夜间相遇,象征着自然界的巧合与融合。因此,“沆瀣一气”最初是比喻两人或多人之间因某种原因而自然地走到一起。但在唐代,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考官与考生之间的腐败行为,即考官收受贿赂,为考生提供便利,从而形成一种“互利”的关系。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不良合作关系 | 这两个公司沆瀣一气,暗中操纵市场价格。 |
描述默契配合 | 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却总能沆瀣一气完成任务。 |
讽刺权力勾结 | 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板沆瀣一气,损害了公共利益。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一唱一和、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分道扬镳、各行其是、背道而驰 |
五、注意事项
- “沆瀣一气”虽可用于描述正常的合作关系,但因其历史背景,通常带有负面色彩。
- 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避免误用或引起误解。
- 在正式场合中,建议使用更中性的表达方式,如“密切合作”、“协同工作”等。
总结
“沆瀣一气”是一个富有历史背景的成语,最初用于讽刺科举舞弊,现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合作默契,尤其在贬义语境下,常用于批评不当的联合或勾结。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