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不胜衣出处于哪里】“弱不胜衣”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身体瘦弱,连衣服都难以支撑,显得非常单薄。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却有其出处和背景。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弱不胜衣 |
拼音 | ruò bù shèng yī |
释义 | 形容人身体极为瘦弱,连衣服都难以承受,形容体弱多病或营养不良。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的体质虚弱。 |
二、出处详解
“弱不胜衣”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如下:
> “夫为政者,当以仁义为本,使民安而无怨。若夫苛政暴敛,民不聊生,虽有才智,亦不能救也。故曰:‘弱不胜衣,岂能治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生活困苦,身体虚弱,甚至连衣服都难以承受,那么即使有才能的人,也无法治理好国家。这里“弱不胜衣”是用来形容百姓的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承担生活的重担。
三、延伸理解
虽然“弱不胜衣”最初是用于描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对个人体态的描写,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一些描写,便带有类似的意味。
此外,“弱不胜衣”与“弱不禁风”、“瘦骨嶙峋”等词语意思相近,都是形容人身体瘦弱、无力。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弱不胜衣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释义 | 形容人身体极度瘦弱,连衣服都难以支撑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体弱或营养不良 |
近义词 | 弱不禁风、瘦骨嶙峋 |
反义词 | 身强力壮、体格健硕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弱不胜衣”不仅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更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在今天,虽然我们不再常用这一成语,但它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