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万丈成语的意思】“一泻万丈”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或情绪等迅速而猛烈地倾泻下来。这个成语源自自然现象,形象生动,广泛用于文学、日常表达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一泻 | 一齐倾泻 |
万丈 | 形容极高的高度或极大的规模 |
整体意思:
“一泻万丈”原意是形容河水从高处急速流下,气势磅礴;后引申为形容情绪、气势、事物发展等迅速而强烈地爆发或推进。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该成语最早见于古代诗词,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虽未直接使用“一泻万丈”,但其意境相通。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水流、情绪、情感、气势等,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例句 | 1. 那瀑布一泻万丈,声如雷鸣。 2. 他一泻万丈的情感在诗中流淌,令人动容。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一泻千里、奔腾不息、势不可挡 |
反义词 | 滴水穿石、缓缓流动、静止不动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应用示例 |
自然描写 | 山间溪流一泻万丈,宛如银练飞落。 |
情绪表达 | 她心中的委屈一泻万丈,再也无法压抑。 |
文学创作 | 作家用一泻万丈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惨烈。 |
五、总结
“一泻万丈”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壮丽,也常被用来形容情感的强烈或事物发展的迅猛。它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尤其在文学作品和口语表达中,能有效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画面感。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来源、用法及适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经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