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文言文翻译】一、
“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原意是形容人勤奋好学,手中总是拿着书本,不肯放下。在古代,“卷”指的是书籍,因此“手不释卷”常用来赞美一个人读书刻苦、专心致志。
在现代,“手不释卷”已成为一个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一个人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其背后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求知精神,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本文将对该成语的原文进行翻译,并结合历史背景、用法及现代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手不释卷 | 手中不放下书卷,比喻勤奋好学,专心读书。 |
吕蒙少不修学,尝为孙权所叹 | 吕蒙年轻时没有好好学习,曾经被孙权感叹。 |
及长,学问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等到长大后,他学识广博,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吴地的一个普通将领。 |
蒙乃始就学,笃志不倦,遂成大器 | 吕蒙于是开始认真学习,专心致志,最终成为有作为的人。 |
三、拓展解读
“手不释卷”不仅是对学习态度的肯定,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因一时的懒惰而放弃进步。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该成语也常用于激励学生或年轻人努力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四、结语
“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勤奋与智慧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成就非凡人生。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