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意思解释】“动辄得咎”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做事时稍有不慎,就容易招致责备或惩罚。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的敏感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也反映出一种对行为高度谨慎的态度。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动辄得咎 |
拼音 | dòng zhé dé jiù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其言也讱,其行也敏,动则有悔,而无大咎。”后世引申为“动辄得咎”。 |
含义 | 指一有行动就容易犯错或受到责罚,形容人做事小心谨慎,稍有失误就会遭到批评或处罚。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评价某人的行为或处境,带有贬义或感叹意味。 |
近义词 | 动手便错、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
反义词 | 胆大妄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
二、使用场景与例句
1. 职场中:
- 他工作认真,但因为过于谨慎,常常“动辄得咎”,不敢大胆尝试新方法。
2. 家庭关系中:
- 孩子一不小心说错话,父母就责备他,搞得他“动辄得咎”,不敢随意表达。
3. 历史或文学作品中:
- 古代官员稍有疏忽便可能被罢免,真可谓“动辄得咎”。
三、总结
“动辄得咎”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需要更加审慎和周全,避免因小失大。同时,它也反映出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把握分寸,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成语的本义、使用场景及实际例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动辄得咎”的含义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