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谓伯乐曰翻译和原文】一、
《秦穆公谓伯乐曰》是一则出自《战国策·楚策四》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秦穆公向相马专家伯乐请教如何识别千里马。伯乐指出,真正的良马不仅要有外在的特征,还要具备内在的品质。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强调了识人与识马的道理相通,引申出“人才难得”的深刻含义。
本文将对原文进行翻译,并以表格形式整理关键信息,便于读者理解与参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之年长矣,何以不相马?” |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为什么还不去相马呢?” |
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不足用也。” | 伯乐回答说:“我的儿子都是平庸之才,不足以胜任这项工作。” |
“臣有所与共担囊而游者九人,皆下才也,不足用也。” | “我曾与我一起背着行囊出游的九个人,也都是平庸之才,不足以任用。” |
“然有良马者,不在是也。” | 但是真正的好马,不在这些人之中。 |
“夫马之良者,其形之奇也,其气之清也,其蹄之正也,其步之疾也。” | 那些好马,外形奇特,气质清朗,蹄子端正,步伐迅速。 |
“若夫千里马,则非徒有其形也,必有其德焉。” | 至于千里马,不只是外表出众,还必须具备内在的品德。 |
“德者,心之所安也;才者,力之所及也。” | 品德,是内心安定的表现;才能,是力量所能达到的。 |
“故君子择人而友,择马而乘。” | 所以君子选择朋友,也要选择良马来乘坐。 |
三、内容解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古代对“人才”与“良马”的重视。伯乐强调,仅凭外表无法判断一个人或一匹马的真正价值,必须结合内在品质。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识别优秀团队成员,都不能只看表面,而应注重其品德与能力。
同时,文章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识人”这一能力的高度认可。伯乐作为相马专家,不仅是技术上的权威,更是道德与智慧的象征。
四、结语
《秦穆公谓伯乐曰》虽短,但寓意深远。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更加注重内在品质与实际能力,而非仅凭外在表现做判断。这一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