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捐杂税的意思】“苟捐杂税”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政府或地方官员在正常税收之外,以各种名义向百姓征收的额外税费。这些税费往往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且金额不固定,容易加重民众负担,甚至成为腐败和剥削的工具。
这一词语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尤其在封建社会时期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苛捐杂税的不满与批判。
一、总结说明
“苟捐杂税”原意是指随意征收的杂税,后引申为不合理、不合法的额外赋税。这类税费通常由地方官吏或势力集团设立,缺乏统一标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压迫性。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苟捐杂税 |
含义 | 不合理、无法律依据的额外税费 |
来源 | 多见于古代文献,反映社会对苛政的不满 |
特点 | 随意性强、缺乏规范、加重百姓负担 |
使用场景 | 历史研究、文学作品、批评现实中的不合理收费 |
现代意义 | 常用来比喻现实中变相的乱收费现象 |
二、详细解释
“苟”字在此处意为“随便、随意”,“捐”指“捐税”,“杂税”则是指多种类型的税费。合起来,“苟捐杂税”即指那些不按规矩、随意设定的税费。
在古代,由于中央集权较弱,地方官员权力较大,常常借机设立名目繁多的税费,如“人头税”、“田亩税”、“徭役税”等,有时甚至将原本合法的税种变相加码,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在现代,“苟捐杂税”虽然不再作为正式术语使用,但其精神仍被用来形容某些部门或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乱收费、搭车收费等问题。
三、相关表达与近义词
- 苛捐杂税:与“苟捐杂税”意思相近,强调的是苛刻、繁重的税费。
- 乱摊派:指未经批准、强制性的费用分摊。
- 巧立名目:指以各种借口收取费用,实则变相加税。
四、结语
“苟捐杂税”不仅是对古代不合理税收制度的描述,也提醒我们关注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合理、透明、依法征税是保障公平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