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十六字母表】“三十六字母表”是古代汉语语音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记录和分析汉字的发音。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研究,尤其在隋唐时期得到系统化发展。三十六字母表是对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总结,反映了当时的语音结构和发音特点。
三十六字母表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拼音字母,而是古代用来表示汉字发音的声母符号。这些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研究古音、方言以及汉字读音演变的重要工具。
三十六字母表总结
序号 | 字母名称 | 发音部位 | 发音方法 | 说明 |
1 | 唇音(帮) | 唇部 | 清音 | 如“帮”、“帮” |
2 | 唇音(滂) | 唇部 | 浊音 | 如“滂”、“滂” |
3 | 唇音(并) | 唇部 | 浊音 | 如“并”、“并” |
4 | 唇音(明) | 唇部 | 浊音 | 如“明”、“明” |
5 | 舌音(端) | 舌尖 | 清音 | 如“端”、“端” |
6 | 舌音(透) | 舌尖 | 清音 | 如“透”、“透” |
7 | 舌音(定) | 舌尖 | 浊音 | 如“定”、“定” |
8 | 舌音(泥) | 舌尖 | 浊音 | 如“泥”、“泥” |
9 | 牙音(见) | 舌根 | 清音 | 如“见”、“见” |
10 | 牙音(溪) | 舌根 | 清音 | 如“溪”、“溪” |
11 | 牙音(群) | 舌根 | 浊音 | 如“群”、“群” |
12 | 牙音(疑) | 舌根 | 浊音 | 如“疑”、“疑” |
13 | 舌音(知) | 舌面 | 清音 | 如“知”、“知” |
14 | 舌音(彻) | 舌面 | 清音 | 如“彻”、“彻” |
15 | 舌音(澄) | 舌面 | 浊音 | 如“澄”、“澄” |
16 | 舌音(娘) | 舌面 | 浊音 | 如“娘”、“娘” |
17 | 半舌音(照) | 舌尖 | 清音 | 如“照”、“照” |
18 | 半舌音(穿) | 舌尖 | 清音 | 如“穿”、“穿” |
19 | 半舌音(床) | 舌尖 | 浊音 | 如“床”、“床” |
20 | 半舌音(日) | 舌尖 | 浊音 | 如“日”、“日” |
21 | 半齿音(精) | 舌尖 | 清音 | 如“精”、“精” |
22 | 半齿音(清) | 舌尖 | 清音 | 如“清”、“清” |
23 | 半齿音(从) | 舌尖 | 浊音 | 如“从”、“从” |
24 | 半齿音(邪) | 舌尖 | 浊音 | 如“邪”、“邪” |
25 | 群音(喻) | 舌根 | 浊音 | 如“喻”、“喻” |
26 | 齿音(非) | 唇齿 | 清音 | 如“非”、“非” |
27 | 齿音(敷) | 唇齿 | 清音 | 如“敷”、“敷” |
28 | 齿音(奉) | 唇齿 | 浊音 | 如“奉”、“奉” |
29 | 齿音(微) | 唇齿 | 浊音 | 如“微”、“微” |
30 | 喉音(匣) | 喉部 | 浊音 | 如“匣”、“匣” |
31 | 喉音(喻) | 喉部 | 清音 | 如“喻”、“喻” |
32 | 喉音(来) | 舌根 | 浊音 | 如“来”、“来” |
33 | 喉音(日) | 舌尖 | 浊音 | 如“日”、“日” |
34 | 喉音(娘) | 舌面 | 浊音 | 如“娘”、“娘” |
35 | 喉音(疑) | 舌根 | 浊音 | 如“疑”、“疑” |
36 | 喉音(云) | 舌根 | 清音 | 如“云”、“云” |
总结
三十六字母表是中国古代音韵学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当时的语音体系。它将汉字的声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半舌音、半齿音、齿音、喉音等类别,并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分类。虽然这一系统与现代汉语拼音不同,但它对研究古音、方言、文字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三十六字母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和语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