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又称什么】《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思想类著作,成书于战国末期,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这部书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吕氏春秋》的别称与含义
《吕氏春秋》在历史上有多个名称和称呼,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其内容的广泛性,也体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以下是关于《吕氏春秋》的一些常见别称及其简要解释:
别称 | 含义说明 |
《吕览》 | 因书中每篇皆以“览”字开头,如《本生览》《慎大览》等,故简称《吕览》。 |
《吕氏春秋》 | 原始书名,因作者为吕不韦,故称《吕氏春秋》。 |
《吕政》 | 在某些古籍中,因吕不韦曾辅佐秦王政(即秦始皇),故有此称。 |
《吕子》 | 简称,指代吕不韦所著之书。 |
《春秋》 | 有时与《左传》等并称“春秋”,但此处特指《吕氏春秋》。 |
二、《吕氏春秋》的背景与价值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正值战国末期,诸侯争霸、思想活跃。吕不韦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权臣之一,召集门客数千人,共同编撰此书,目的是为了总结前人智慧,为统一后的秦朝提供治国理念。
该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160篇,结构严谨,内容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整理,也体现了吕不韦“兼儒墨,合名法”的思想主张,主张以道家为主,兼容各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与“顺应自然”。
三、结语
《吕氏春秋》是一部集大成的古代思想典籍,其别称多样,反映了其在历史中的多重身份和重要地位。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吕氏春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了解《吕氏春秋》的别称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历史地位与思想内涵。